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秦币
更新时间:2024-04-19 03:29:29

基本解释

  秦统一中国,也统一了货币,规定黄金为上币,单位“镒”(合20两);铜为下币,单位“半两”。半两钱在战国秦即已铸行,初为国钱,旋即改为方孔圆钱。秦统一以后,将半两钱推行全国。自此,方孔圆钱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两千余年。

  简介

  秦统一中国,也统一了货币,规定黄金为上币,单位“镒”(合20两);铜为下币,单位“半两”。半两钱在战国秦即已铸行,初为国钱,旋即改为方孔圆钱。秦统一以后,将半两钱推行全国。自此,方孔圆钱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两千余年。《史记平准书索隐》引《古今注》 :“秦钱半两,径一寸二分,重十二铢。”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,钱径一般3.2-3.4厘米,重8克左右。钱文突起而狭长,略具弧形。无内外郭,背平素。有重过10克以上,甚至重达20多克的,或说即《索隐》所载的“当百钱”。

  出现

  秦国铸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?有人估计不会晚于秦献公七年“初行为市”之时,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。秦献公二年迁都栎阳,栎阳“北郤戎翟,东通三晋,亦多大贾”(《史记•货殖列传》),在东西南北大商人必经的商道上。秦献公“初行为市”,就是在新都栎阳开始设立市场,设置市吏,管理市场贸易,征收市税。市税收的是货币,这就需要秦国有自己的铸币。秦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农民纷纷弃农经商,影响农业自然经济的稳定。秦孝公用商鞅,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,其主要措施是加重征收商人的关卡过往税和市场营业税,这也收的是货币。商鞅认为“食贱者钱重,食贱者则农贫,钱重者则商富”。(《商君书•外内》)钱币掌握在商人手里,商人用来压低粮价使农夫贫穷,这显然是货币大量流通的反映。孝公十四年"初为赋",就是开始向全国人民征收口赋,秦国的口赋也征收的货币。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按秦献公、孝公时商品交换发展的程度,国家的许多税收项目要求以货币形态支付,如果没有本国的铸币是不可能的。

  秦国的铸币是圜钱,其初期形态是圆形圆孔。按其重量可分一两型和半两型的两种。一两型的圆形圆孔钱,面孔稍大于背孔,无廓,背平素;面文有“珠重一两•十二”、“珠重一两•十四”,珠是圆或圜的意思,“一两”是面值,“珠重一两”,即这1枚圜钱重量是1两;“十二”、“十四”与纪重无关,可能是铸钱的钱范编号或发行年代;重量多是12克至14克,最重的15.62克,即秦1两或接近1两;钱文大篆体,古朴粗犷,笔划粗细不等,钱肉高低不平,多切凿痕迹,铸法原始,具有早期铸钱特征。丁福保《历代古钱图说》 、《泉币》期刊等有著录,中国历史博物馆、天津历史博物馆、西安文管会等有藏品。其可肯定为秦币的理由:首先,此种钱币解放后在扶风,西安、凤翔都有发现,陈直《关中秦汉陶录》卷4著录有“珠重一两•十四”圜钱阴文残青石范一块,钱和范出土地皆属战国秦地;其次,此钱的两字笔划作“睘”,与其他秦币相同,而与赵币的两字绝异。

  半两型的称“半圜”钱,亦圆形圆孔,无廓。吴镇烽记录的两枚,面有对称的“半睘”二字,字体大篆,铸法亦较原始,直径较小,重6.9克至7克,将近半两。郑家相看到的一枚“半睘”,言同一两型“纪重圜金出土于陕省,亦属秦国所铸无疑”。只标面值不标地名是秦币的特点。“睘”即圜之古文,半圜即币值相当半个圜钱,与一两型圜钱可能同时或稍后铸行,两者轻重相权,并行流通。可见秦币初期是大小二等制。

  战国中期布币、刀币、蚁鼻钱都已风行关东各国,秦国铸币似乎稍晚。正因为晚,在币形上可以作最佳的选择。圜钱较其他形态的货币有突出优点:圆边无棱,不易磨损,中间有孔,便于贯穿,体积不大,利于流通。但这不是秦国的发明,周人早就使用圜钱。

  《汉书•食货志》载:“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”。过去学者怀疑这条史料的真实性。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墓出土3枚铜贝,证明商代后期已出现金属铸币,那么西周以圜钱作为官府铸币,当实有其事。据古币名家王献唐考察:"东迁以前,周公城洛之后,当已行用环币。既迁之后,更挟旧制俱来。故洛阳豫西一带,时有环币出土。"他又说:"周毛公鼎,王为取赋三十爰;禽彝,王锡(赐)金百爰等皆指环货,以爰当之。商代虽造@③字,尚为玉环。入周以锡百爰证之,则为铜质。《尚书•吕刑》:其罚百锾,其罚六百锾,其罚千锾,锾字从金,义尤可见。爰即锾,亦即瑗,原为孔大边小的璧。由从玉变为从金,可见已成为金属货币,锾是当时圜钱的单位名称。

  春秋时周景王铸大钱,所铸铜币为平肩空首布,但在此之前早有轻(子)重(母)两种铜币同时流通,“子母相权”(《国语•周语下》)而行。这两种轻重不同的货币,都可能是圜钱。文献中所见的圜钱虽然还未出土,但不能说没有,正如西周有12王,至今一个王陵也没发现,不能说西周没有王陵。周景王之后,周王室控制的区域内空首布与圜钱并行流通。洛阳王城遗址南部的瞿家屯以东,发现战国时的粮仓,其62号粮窖出土铸币116枚,既有“王”、“东周”、“安臧”等空首布,也有圆形圆孔圜钱47枚,中有钱文“安臧”圜钱,当为赵币流入王城者,其他多为东周王畿所铸,窖内填土中含有春秋战国陶片,可见其空首布和圜钱也是春秋战国时在东周王城流通的货币。战国中晚期周王室分裂出西周和东周两个公国,各在其弹丸之地铸“西周”和“东周”两种圜钱。其圆形圆孔仍恪守祖制。

  圜钱的取像有几种说法,以取像于玉石璧环理由充足。西周实行“工商食官”制度,工商业由官府经营,为奴隶主贵族服务。由于贵族喜用外来的装饰品,所以海贝、璧环等较早地充当商品一般等价物,进而成为铸币的取像。诚如王献唐所言:“饰品之环,商已用为财货。由金文、《尚书》言之,周又改铸铜质,脱离饰品,专以交易。复由币文考之,环币于名饰品时,已早名环。铸为货币时,亦随名环。名同形同,先后一贯。”对“半圜”钱的“圜”字,郭沫若云:“余谓圜即玉环之初文,象衣之当胸处有环也“。中国自古有崇玉的风尚,古代贵族妇女身上都佩带玉环,《礼记•经解》云:“步行则有环佩之声。”亦用作朝聘、祭祀、丧葬、嫁娶的礼品,是当时市场上价格昂贵的商品,具有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条件,在实物货币阶段珠玉是“上币”。据《尔雅•释器》:在玉器中,边大孔小的称璧,孔大边小的称瑗,边孔相等的称环。璧、瑗、环形相近而可以活用。圜钱皆圆边而中心有孔,与璧、瑗、环的形状一致。

  秦国的圆形圆孔圜钱采用了周圜钱的形式,仍旧保持了璧、瑗、环的形象:圜字作是金文的写法,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仍用籀文大篆,王国维称之为“西土文字”,不同于以后形成的小篆。从钱形和钱文可以断定圆形圆孔在圆形方孔之前,是秦币的早期形态,献公、孝公时的铸币当是圆形圆孔钱。

造字阁(zaozige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造字阁 zaozige.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5770号-208